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伽经 143:你不可能生生世世做人,六道轮回改头换面互有高下,很公平的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81027)点击进入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

楞伽经【六】16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
楞伽经(六)16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 “不觉无我,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”:“无我”,此指法无我,以二乘之人但证人无我,而不能如实觉了法无我,故唯于诸法之自共相上,妄自摄受取著,而妄生实有阴界入法可灭之想,不了唯心现量。若见唯心,即见法无我,则阴界入、自共相,皆不可取著,犹如空华。

【义贯】“若”内八识之“因”、与“若”所“攀缘”之外境、及“彼”能取之“诸受根”皆悉寂“灭”已,则前七识亦“次第”灭而“不生”,这个是大乘啊!此为大乘从根本修断之正断。除此正断之外,其“余”二乘之人,以法执未忘,“自心妄想”分别,“不知苦乐”本无自体性,唯心妄现,乃以前方便而“入灭受想正受”、或入“第四禅”、或入“善”达于四“真谛”之八“解脱”。二乘之“修行者”于此等境界却“作”究竟“解脱”之“想”,然实仍“不”能“离”于八识,亦“不”能“转”藏识之名,而“名”为“如来藏”;若有第八“识藏”之名,则“七识”之生灭“流转”便“不”得寂“灭。所以者何?”由于以“彼”藏识为“因”,外“攀缘”诸境界为缘,而“诸识”方得“生”起“故”,是故藏识之因不灭,则七识之果便不得灭。然此“非”诸“声闻缘觉”之“修行境界”,以彼二乘“不”能如实“觉”了法“无我”性,故唯于诸法之“自共相”上,妄自“摄受”取著,而妄“生”实有“阴界入”法可灭之想。所以二乘人于生法里面,另外找无生,大乘不一样,于生灭当下就是不生不灭,这个就是境界差很多。

1079页【见如来藏,五法、自性、人法无我则灭,地次第相续转进,余外道见不能倾动,是名住菩萨不动地,得十三昧道门乐,三昧觉所持,观察不思议佛法,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,向自觉圣趣,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,得十贤圣种性道,及身、智、意生,离三昧行。是故大慧,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,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。】

这一段是告诉你:从根本下手,把经文消文释意一下,见如来藏,意思就是如果你的功夫到家,能亲见如来藏,有证量的功夫,怎么样?则五法,这相、名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,自性就是三自性,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,人、法这两种无我等一切的分别境界,都是寂灭的。“寂灭”什么意思啊!寂灭就是契入一如叫做万法一如,由于契入万法一如,由此随着方便,地指诸地,地就是诸地,由此随着诸地的次第相续转进,余外道见不能倾动,外道见就是外道的知见,也不会影响这样子悟道的圣人,不会倾动也不会受外道的影响,是名住菩萨不动地,得十种三昧道门乐,这十种三昧前面都讲过了,三昧觉所持就是,诸佛的三昧觉力所加持,因此就不会像二乘人沉空滞寂,观察不思议佛法,自愿不取受,不取受,自愿不取受,也就是不入涅槃。三昧门乐及实际,实际就是真如实际,就是指涅槃的意思,所以涅槃又叫做实际,实际叫做涅槃。简单讲,就是不住涅槃的意思!自愿不取三昧门乐以及不住涅槃。

接下来,趣向当然就是趣向于如来的自觉圣趣,不共,跟二乘人不一样叫做不共。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,所修行道,所以大小乘的分水岭,大乘是,智达到究竟,悲达到究竟。那么小乘呢?智不够,悲还是不够,所以大小乘这两个字在分,其实法并没有大小的,只要你回小向大,发大智心、大悲心,你也是能成佛。所以大小乘从经典比较具体来分,就是:大乘讲的都是达到究竟的智,就是大智,悲心是无众生不度,本身不入涅槃,大悲心够,那么大悲跟大智,就是代表一种大乘的行相,那么智,悲不够呢?就差不多,佛经讲的小乘的思想,但我们没有看不起小乘,小乘回小向大也一样是究竟,这是一种勉励的话,不是贬低小乘的意思。所以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,得十贤圣种性,圣种性就是十地,简单讲十贤圣种性就是十地道。圆满的具足三身,也就是:一、身就是报身,智就是法身,意生就是指化身,这是大乘修学佛道的人都知道,法身、报身、应身,应身就是应化身。离诸三昧功用之行,也就是三昧功用之行,入于无功用,简单讲就是入于无作法。

是故大慧,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,如果你想要达到最高的修行境界,最后一句佛就勉励这些大菩萨:你想要求胜进者,最彻底的、最胜进的是什么呢?当净如来藏,好好地开发出我们本来的如来藏,不生不灭的如来藏,同时也能够转识藏之名,转识藏之名就是转生灭的识藏,契入不生不灭的如来藏,是这个意思。当净如来藏,意思就是要把它本来的如来藏开发出来,怎么开发呢?就是转第八识藏之名,契入不生不灭的如来藏。彻本达源,我们说饮水思源,源头在哪里,从那里下手,树有根,从根下手,这个如来藏以及识藏之名,当净如来藏,当净识藏之名,就是这个意思,彻本达源,所以大乘叫做根本修。

【注释】“见如来藏、五法、自性、人法无我则灭”:谓若得亲见如来藏,则五法、三自性、二种无我等一切分别境界即(就)灭,以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;诸法如即一切法如。“地次第相续转进”:于是于诸地中,次第相续展转升进。“得十三昧道门乐”:得十种三昧门之乐。“三昧觉所持,观察不思议佛法,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”:“持”,就是加持。“不受”,就是不取著,不味著、不耽著。“实际”,即(就是)涅槃。此(这个是)谓由于有诸佛三昧觉力所加持,因而不沉空滞寂,(若无诸佛三昧觉力所持,即于三昧中沉醉不觉),而能观察诸佛如来之不可思议境界及菩萨之本誓愿,因此自愿不耽著于三昧门乐,及不住涅槃实际。“得十贤圣种性道,及身、智、意生”:“十贤圣种性道”,即(就是)十地道。“身”,即(就是)报身;“智”,即(就是)法身;“意生”,即(就是)化身。至此即圆具三身。三身就是一身,一身就是三身。

“离三昧行”:离诸三昧功用之行。离诸三昧功用,功用尽去,就是无功用,就是无作行“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”:未达转第八识藏及未见如来藏的时候,则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种无我,皆为七识所坚执,不能断,不能净,现在今既已转识藏之名,而成如来藏,则七识变成无主,无所依附,不再能坚执,故所以五法、三自性、二种无我等,一切妄相皆灭皆净,此为究竟,彻本彻源,所以如来劝说欲胜进者,简单讲:鼓励发大菩提心,当净如来藏,及转识藏之名。再者,关于转识藏名,乃谓转藏识染污之名,即成如来清净之藏,以迷如来藏,而转成妄识,然而妄识实无有别体性,但有其名,以其体仍是一如来藏。是故其名若转,其体本净、如如。

【义贯】若得亲“见如来藏”,即(就是)“五法”、三“自性、人法”二种“无我”等一切分别境界“则”皆寂“灭”,契于一如;由此随诸“地”之“次第相续”展“转”升“进”,任运断证,至此境界则其“余外道”邪“见”皆“不能倾动,是名住菩萨不动地”,于此“得十”种“三昧道门乐”,然是由于有诸佛“三昧觉”力“所”加“持”,因而不致于掉进二乘人的沉空滞寂,而能“观察”诸佛如来“不”可“思议佛法”之境界、及菩萨之本誓愿,故能“自愿不”耽“受三昧门乐及”不住涅槃“实际”,而趣“向”如来“自觉圣趣,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”,唯依大乘“得十”地“贤圣种性”之“道,及”证得上妙之报“身、智”身(就是等于法身)、及“意生”化身,即得三身,故能“离”诸“三昧”功用之“行。是故大慧,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,当净如来藏,及”转第八“识藏”之“名”,以彻本达源。这一段在勉励一切修行人,不可以“得少为足”,不能说:哎呀!听到一点点佛法就知足,他一直劝进要发大菩提心,要发大悲心,因为那个无上的如来的妙果,也唯有自觉圣智,广利众生才有办法,简单讲就是大善根、大福德,才有办法成佛。大善根、大福德,还有大智慧、大悲心,因此这一段最重要勉励就是说:你不要得到佛法那一点点就自己知足,一定要下定功夫跟决定的心,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,要发大悲心,这样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,才有上妙的报身、法身、应化身。

【大慧,若无识藏名,如来藏者则无生灭。大慧,然诸凡圣悉有生灭,修行者自觉圣趣,现法乐住,不舍方便。】

大慧,如果没有生灭的识藏名,也就是把第八意识转成如来藏,不生灭的如来藏,那么这个如来藏就没有所谓的生灭了,就见一切法就是一真,就是真如。大慧,然诸凡圣悉有生灭,只是境界高低而已,如果论“点”来讲,只有如来没有生灭,论“究竟义”来讲,唯有如来,二死永断没有生灭,修行者自觉圣趣,现法乐中住,不舍方便。意思是说,你办种种度生之事,但是虽然说还没有完全净如来藏,可是呢?你有大悲心,那么你办度生事、广度众生,但是还没有净如来藏,就是没有离开这个变易生死,还没有离开变易生死。他就一定多多少少会有生灭。

【注释】“然诸凡圣悉有生灭”:因为证无生灭性,唯佛能得其究竟,其余的凡圣之人皆不能知,以从凡位之十信,至圣位之十地,乃至于等觉,虽转第八识藏,而仍有生灭。何以故?因为登地之行者,念念用自觉圣智,住于现法乐,且同时不断地勤于方便,办度生之事业,就是广度众生是不能停止的,这是大乘的家务事,若未得获金刚喻定,则而异熟仍未可忘,异熟果,这个“异熟”就是异熟果,异熟果怎么感得来的呢?便仍(因为)有微细之生相无明末尽,故(所以)即使是十地、等觉之圣人,仍皆有微细生灭。诸位!有微细的生灭就会感得生死,当然有的是示现的,由此观之,无识藏之生灭者,唯有佛如来而已。这个“异熟”稍微解释一下:

异熟,有三种情形,一、叫做“异时而熟”;二、叫做“异类而熟”;第三、叫做“变异而熟”。用这样子,一般看不懂,现在注意听,什么叫做异熟果,异熟果就是将来,“异”就是类似有一点说变化,还有将来的意思,第一、异时而熟也就是说,比如说,今天你是一个人,我用举例你才听得懂,你今天你是一个人,那么你这个果报也算不错,五官啊!人啊!长得也不错,但是呢?不晓得什么原因,环境所逼迫呢,你所做的东西伤天害理,你的心,心狠手辣,看起来像一个人,可是心啊!表现出来的完全是畜生,好,这一辈子,人,活,慢慢地活,活了,经过了下辈子经过了时间,时间会转换的、会转换的,互有高下。六道轮回互有高下,好,下辈子一转换、转换成猪,你要受这个果报,猪的身体显现,从人这个果报,因为无知、无明造了畜生的业,好,下辈子一出来是一条猪,从人转变到猪,这个是第八意识变现出来的果报,第一个叫做“异熟果”。

“异熟果”就是说,它会变异,由人这个异熟果,经过一段时间它会变的,变的,不是永远做人的,也不是永远做猪的,第一个叫“异时而熟”。经过了一段时间你的果报就成熟了,所以你现在看到很多人行善的时候,不会马上得到好报,造大恶业的时候,有时候也不见得会立刻就受到恶的报,不是不报,只是因果未到,所以异熟果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等待,有的叫做现世报,现世报,那太严重了,而现世报还不能完全的解释佛法的存在圆满性。譬如说你今天你干这个杀人放火,这个人无缘无故,你只是为了要人家的财产,冲进去(别人的)家庭,抢夺人家的财产,看到所有的大人,小孩统统杀,杀人,走了以后,还放一把火把他的房子烧掉,杀人放火,家族统统干掉,好!假设是这样子,这个叫做怎么样?现世报,国家的法令抓起来,国家的法令最多就是判死刑、枪毙,枪毙,但是在佛法来讲枪毙不能解决问题,枪毙只能打死肉体不能打死业力啊!你知道吗?这个身体打死了,可是这个“业”还在啊!它,业,打不死的,业不是开枪就打得死的唷!对不对?业力的存在,业力存在就继续受果报,所以世间法的不究竟由佛法来弥补,这个叫做“异时而熟”

第二个叫做“异类而熟”,“类”就是不同类型的,也就是你不可能生生世世都做人,除非你持五戒、行十善,守的佛陀的戒律,行十善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这样才有办法保持下辈子做人,这戒律学里面讲的,可是这个“异类而熟”呢?这个就是说你不可能生生世世做人,它会变,它这个果报它会变的,好!还有一种还变得不错的,譬如说,你造了这个恶业,你造了这个恶业,但是呢?到临命终前五年听到了佛法,知道我以前真的不对,是真的很糟糕,我是一个很糟糕的人,为什么我没有提早听到佛法呢?因此每天就拜八十八佛,求忏悔,念念大悲咒,求大悲观世音菩萨来保佑,他对于后半辈子所有的再大的果报、恶报,他都能够接受,因为他上半辈子实在是太坏了,他有忏悔,他的果报它会变,他本来要下地狱的,本来要下地狱的,他无恶不作的,现在由于有忏悔、忏悔,重报轻受,他会重报轻受。

所以这个“异类而熟”咧!就是说看你的善的份量,还有恶的份量去对秤,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忏悔心的话,他会即时阻止堕三恶道,有的人杀人放火都讲一句话,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啊!不晓得二十年后是一条好猪,他不知道,他以为杀人放火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,这个“异类而熟”它会变的,不是生生世世都做人的,异时而熟就是你造了恶因善因,你果报是在未来叫“异时而熟”。异类而熟就是六道轮回是改头换面的,很公平的,六道轮回就像秤子一样,秤子一样,对不对?恶业重,那边就翘起来,对不对?恶业重哪里就沉下去,善业重的话被压下去,看看你善业的比例。第三种叫做“变异而熟”,变异而熟就是中间的过程当中会变化,会变化,会变化的意思就是说你那一念之间,能看得开,看不开,它会变异的,从因到果,它时时刻刻在变化,在变化,这个就是异时而熟,异类而熟、变异而熟。好!已经讲得很清楚了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,若无识藏”之“名,如来藏者则无生灭。大慧,然诸凡圣”之人,从十信乃至十地、等觉,“悉”仍“有生灭”,以诸圣位之“修行者”,虽得“自觉圣趣”,而能于“现法乐”中“住”,且同时“不舍方便”,办度生事,然犹未净如来藏,未离变异生死,故仍皆有生灭。

1083页【大慧,此如来藏识藏,一切声闻缘觉,心想所见,虽自性清净,客尘所覆故,犹见不净,非诸如来。大慧,如来者,现前境界,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。】

大慧,此如来藏识藏,这个“识藏”就是无体性,但有其名,此如来藏,识藏怎么样?如来藏有真实的如来藏的体性,真如之体性,识藏但有其名,因为它是妄动变现出来的“识”,以一切声闻缘觉,心想所见,一切二乘人的声闻缘觉心想所见,虽本来有的这种自性清净心,但是为客尘所覆故,客尘的意思就是:真如本性是主人,客尘是指生灭还在,生灭还在,永远住在那个家里就是主人,来来去去的就叫做客人,所以叫做客尘烦恼,二乘人虽然本有的自性清净心想要去开发,但是很可惜,二乘人尚有微细的客尘烦恼所覆盖,盖住了真如,凡夫,还有“小”就是小乘人,犹只见表面的不清净,不能见其本净之性,非诸如来所见一切皆净。大慧,如来者,意思就是如来所见的如来藏自性,怎么样?是属于现前境界,现前境界就是现量境界,现量境界就是悟道的圣人,现量境界,它只是结果,它没有如果,它不能用任何的意识心去推测,现量的解脱境界,只有结果,也就是一定是现前的境界,仍是属于现量的境界,“现前境界”就是现量的解脱境界,唯证相应。

佛,由于他有现前的证量解脱境界,看一切法犹如视掌中阿摩勒。“阿摩勒”就是无垢清净果,无垢清净的意思,无垢清净。所以阿摩勒果又称为“无垢清净识”,有的唯识学把它列为第九识,这个唯识学有十大论师在辩论,那么也有一派的唯识学,它把阿摩勒果,也就是第八识以外的又立第九识,叫做清净无垢识。那么大部分的唯识的祖师大德,认为立第八识当下清净就已经够了,已经够了。所以唯识学大部分都依八识建立,那么后来,也有祖师建立了第九识“阿摩勒识”,就是无垢清净识,所以为什么叫做《成唯识论》呢?就是各个论师提出来有不同的解读,什么叫做《大智度论》呢?《大智度论》就是解释《大般若经》,叫做《大智度论》。这个论很多,讲不完,《摄大乘论》《百法明门论》《大乘起信论》《俱舍论》,那就很多了、很多了。

好!解释一下,贯串一下:说大慧,此如来藏,还有识藏,但有其名的识藏没有体性,一切声闻、缘觉心想所见,虽然他本自具足自性清净心,但是尚有微细的客尘烦恼所覆盖,凡夫和小乘人犹只见表面上的不净,没有见到“体性”的不生不灭,所以没办法见到本净的如来藏性,非诸如来所见,如来见到不生不灭,最极清净的如来藏性。大慧,如来者,所见到的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,它是属于现量的解脱境界,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,也就是看得很清楚,就是“当下”的意思,手掌拿了那个阿摩勒果,就是眼睛看得很清楚,那么如来证得无垢清净,就是如此的现前,如此的解脱,就在“当下”的意思。

【注释】“此如来藏识藏”:以如来藏与识藏本是一体,其体只是如来藏,识藏仅得其名,故合在一起讲。“虽自性清净,客尘所覆故,犹见不净”:虽如来藏之自性本自清净,然由于受客尘所障覆故,客尘指的就是微细生灭,凡夫或者是小乘之人犹见其为不净,不能见其本净之性。“如来者,现前境界”:“现前”,即(就是)现量境界,亦即(也就是)表示它非(不是)比量或(也不是)非量境界。非比量或者是非非量的境界,所以那个“非”用两次,此言唯有佛为现量境界,因为凡夫不知不觉、外道妄执、二乘之人偏觉,都属于比量、非二量所摄,俱是不净;菩萨虽能以分证觉,而观佛性,然仍如隔壳观月,亦(也就是)犹属于比量,未得尽净,所以现量境界,唯佛证之。“阿摩勒”:梵语Amalaka,旧译为庵摩罗,果如胡桃或者是槟榔,类似中国之余甘子,其味酸而甜,可作药,食之除风冷。阿摩勒之义为无垢清净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,此如来藏”及第八“识藏”者真妄一体,其义甚深,因此“一切声闻缘觉”只能依自“心”妄“想所见”而揣度之,不能见其真相。“虽”然如来藏“自性”本自“清净”,但由于为“客尘所”障“覆故”,凡小之人“犹”只“见”得其表面之“不净”,不能见其本净之性,“非诸如来”所见。“大慧,如来”所见之如来藏自性“者,”乃属“现前境界,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”。意思就是看得很清楚。

1084页【大慧,我于此义,以神力建立,令胜鬘夫人,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,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,七识俱生,声闻计著,见人法无我。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,说如来境界,非声闻缘觉,及外道境界。如来藏识藏,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;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,于如来藏识藏,当勤修学,莫但闻觉,作知足想。】

大慧,我于些义,这一句就是接前面的,我于些如来藏本自清净甚深之义,是这个意思。因为前面是讲到如来藏本清净嘛!大慧,我于此如来藏本自清净,这种很深的义理,我以神力来建立,这没有佛谁知道有八识呢?后面还有一个如来藏本自清净的自性咧!也只唯佛一个人能宣说,以神力来建立,令胜鬘夫人,还有一种是上根利智的,有福德的人圆满具足的诸菩萨等,要有上根,同时要利智、还福德,满足就是圆满具足的那种诸菩萨等,来宣扬、来说、来演说,宣扬演说清净的如来藏,还有第八识藏这个染污之名,这个识藏是但有其名没有体性,演说清净如来藏以及第八识的染污之名的识藏之名,八识与七识俱生就是俱时而生,意思就是只要有八识,就一定有七识同时存在,是这个意思。声闻计着,见人法无我,为了令二乘人,因为不了解唯心现量境界,所以声闻人有种种的计着,声闻计着,意思就是为令声闻,因为不了唯心,而计着种种法,如实的知见,人跟法都是空无自性都是无我的。

所以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的境界,那么胜鬘夫人是凡夫,她哪里有办法演说如来的境界,当然就是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,所以如果你的因缘具足,根器也不错的法师,很想上台说说法,你就得遵循这几个字:承佛威神,就是求求佛菩萨加被你,加被你,你要讲大法了,求佛菩萨加被,然后让你演说如来的境界,非声闻、缘觉及外道所知的一种如实的境界,这个如来藏以及第八的识藏,唯佛及余利智依义,依义,当然就是不依语,依义不依语的这种大菩萨智慧的境界。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,于如来藏、识藏、当勤修学,莫但闻觉,千万不要只是说听说,知有其事,作知足想,便作知足想,佛的意思是勉励修行是真枪实弹的,是必须亲自去体证的。意思就是勉励这些大菩萨摩诃萨,修行要亲自去经验,躬自深造才能得到佛的果位。

这一段再把它贯串一下:说大慧,我于如来藏本清净,这种很深的义理,我以神力来建立,令胜鬘夫人以及上根利智,然后圆满具足的大菩萨摩诃萨,来宣扬、来演说,怎么样?这个清净的如来藏,以及第八识染污之名的识藏,这八识与七识它会俱时而生,然后为了令二乘人不了解唯心的计着,所以就如实知见人、法二无我,所以胜鬘夫人因为承佛的威神,才有办法演说如来的境界,这不是声闻缘觉及外道所知的如实了知的境界,因为外道、凡夫、二乘人,都没有办法了知如来的境界。这个如来藏,还有识藏,唯佛,还有这些利根上智,依义不依语的大菩萨摩诃萨智慧的境界,这不是普通人有办法的,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,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,那是最终的目标跟终点,莫但闻觉,不要说只是听说,知其事,便作知足想,佛在鼓励大家,令菩萨摩诃萨要亲自深造而自得,

【注释】“我于此义”:“此义”,是指如来藏与识藏一体别名,其性本净等之无上甚深义。“胜鬘夫人”: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女,其母名为摩利,义为鬘。胜鬘夫人之梵名为尸利摩利,义为胜鬘,即(也就是)殊胜之鬘也。“利智满足诸菩萨”:谓大根利智,福德圆满具足之诸菩萨。“七识俱生”:谓八识为与七识俱时生起。“声闻计著,见人法无我”:为令二乘因不了唯心而计著者,如实知见人法无我。“莫但闻觉,作知足想”:“觉”,即(就是)知。莫只是听说,知有其事,便作知足想。佛此言为令诸菩萨躬自深造而自得之。若只是闻知,则如数他人财宝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,我于此”藏性本净之甚深“义,以神力建立,以神力建立包含没有佛是没有办法,没有办法建立的。令胜鬘夫人及”上根“利智”福德圆“满”具“足”之“诸菩萨等,宣扬演说如来藏”清净本性“及”第八“识藏”染污之“名”,并谓八识为与“七识俱”时“生”起,为令“声闻”因不了唯心而妄“计”执“著”者,能如实知“见人法无我。故(所以)胜鬘夫人承佛威神”而“说如来境界”,此“非声闻缘觉,及外道”所知“境界。如来藏”以及第八“识藏”乃“唯佛”如来“及”其“余利智依义”不依语“菩萨”之“智慧境界;是故汝及”其“余菩萨摩诃萨,于如来藏”及第八“识藏,当勤”真实“修学,莫但”见“闻觉”知已,即“作知足”之“想”。
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甚深如来藏,而与七识俱,二种摄受生,智者则远离。如镜像现心,无始习所熏,如实观察者,诸事悉无事。如愚见指月,观指不观月;计著名字者,不见我真实。心为工伎儿,意如和伎者,五识为伴侣,妄想观伎众。】

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甚深如来藏,这个很深的本,如来藏的本自清净的自性,而与七识俱,由于随缘尘染变成识藏,因此于七识一起生起,七识怎么来的呢?怎么执着?就是因为有内心能取,还有外境所取,内心能摄,外境为所取,这个内心外境二种摄受生,能摄还有所摄,因此产生了妄动,智者则远离,智者如实了知内外不可得,内心的妄想空无自性,外境其体性本自无生,因此则远离染污,远离种种执着,这智者如实了知则远离染净,包括一切清净也不能执着,这是有智慧的人。如境像现心,一切法都像镜中的像,显现在人们的心中,而只是众生不了解,万境就像外面的境界,就像心中的镜子显现,并没有任何的增减、来去、生灭,众生不了解这一层的道理,同时被无始劫来,虚妄、虚伪的习气所熏习,如实观察者,如果你有智慧能如实观察,这个如来藏中的迷悟、生死,了达诸法空无自性,那么诸事本来就是无事,所以开悟见性,就是万境等闲,贤人非等闲人,万境本来是空无自性的,是不可得的,但是愚夫愚妇老是在执着,那么在这个迷跟悟的生死,如来藏中迷失了自我,所以这诸事实在是没有事,这没事儿、没事儿,这个就是学佛人的心态,碰到再大的逆境,他也能够勇敢的面对,所以智慧加上勇气,能够克服生命当中任何的挑战,就是这个道理。

如愚见指月,就像愚夫看到有人,见就是见到有人,为其指虚空当中那个月亮,如愚夫看见,就像愚夫见人,为其指示那个月亮,就像一个愚痴的人,见有人指示那个月亮,那个愚痴的人,却看指头说,月亮在那边,他在这个指头上一直看,月亮在哪里啊!他不看月亮,是看那个指头,观指不观月,众生也是这样子的,计着名字者,不见我所指示的真实的义理,不了解真如实际的义理,第八识心就像工伎,就像魔术师,会变现一切,而第七识的“意”就像什么咧?就像和伎者,和伎者就是附和,因为第七识老是执着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,所以与第八意识附和,唱和的意思,第八意识就像魔术师,工伎儿能变现一切,而第七识老是攀附在第八意识的意识的见分为自我,所以第七意识,就像附和工伎的那个人,与第八意识一起唱和,而五识以缘外境为主体,所以他就是第八意识的伴侣,第八意识的伴侣。那么第六意识妄想,第六意识在前五识攀缘外境嘛!落下来的影子,由第六意识的妄想来分辨,它就一直在看外境,所以好像观众一样,所以第六意识这个妄想,就像观众在看这个魔术变来变去,这个伎众,就是观看伎艺的这个观众,也就是第六意识是缘前面的五识而妄想分别,就像有如看伎艺表演的大众。

【注释】“二种摄受生”:“二种”,指内、外二种,即(也就是)内心外境。“摄受”,就是取著。此谓七识之生,乃由于对内心、外境取著为我我所而生。“智者则远离”:谓智者以如实了知藏性本净,故于一切染净诸法悉离不著。诸位唷!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,着境就是染,所以为什么连清净也要离,你着于清净,那个就是染污。“如镜像现心,无始习所熏”:谓一切法如镜中像你这个比喻搞懂啊!我告诉你,你这一辈子没有任何的障碍,万法都是你现出来的,我要过什么日子,就看我现前当下这个念头,我硬是要执着它,也可以,你就过痛苦的日子,我的心,我就知道那个是如幻的,我就放下它,镜子干干净净的,所以清净的镜子,反射出来的都是真如,染污的镜子,反射出来的都是无明,所以我们要了解,能够转念之间,万法都在转念之间,那个观念转不过来,就死定了。

有一个姑娘十八岁,带着那个同学回到家,回到家的时候,在房间里面偷偷抽烟,Smoking,偷偷抽烟啊,这爸爸一开门看到那个烟,烟味很重,是不是?看到地上还有烟蒂,这爸爸就责备她了,这个女儿因为平常没佛法的概念,那么年轻才十几岁就很生气,爸爸老是念她,他又是爸爸,也不敢跟他对着干,也不敢,因此就生闷气,就两个,她跟那个同学,两个都是女的,骑摩托车就很快唷,非常的快唷,那个摩托车骑得非常快,结果摩托车很快的时候,看到左边来的那个,对向来的车子来,它这样子来,(师父以手示示意)她这样,唰!故意冲过去,啪,两个统统死。简单讲:就是与爸爸呕气啦,呕气啦。你看啊!一念之间,这小女孩,这姑娘才十几岁而已,就这么有个性,这么有个性。

所以我一直告诉着法师们,你尽量不要骑摩托车,骑摩托车是人包铁啊!人骑在摩托车上嘛!你坐计程车是铁包人,再怎么发生擦撞,你还会保得住生命嘛!所以常住要买那一部摩托车,我是一直很不愿意的,很不愿意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所有的钱都在做法宝,那一部摩托车可以印多少本书啊!本来要买那个二手货,那个很烂的摩托车,又怕他去撞死,是不是?没办法啦!他一直再三~给个方便啦,好啦!就买这个摩托车了是不是?买了摩托车以后,从此以后,师父也不敢骂他,因为怕他骑摩托车去撞死,也不敢讲,是不是?我上人一直讲,出去就撞死了,喔!像这个姑娘一样,我们一句话都不敢讲,都不敢讲,所以我就跟僧团讲,法师出家不容易的。我到欧洲几天几夜,看不到一个出家人,尤其是男众出家,真是太难能可贵了,所以要珍惜生命,知道吗?要珍惜生命,因此以后尽量坐计程车,当然你们出(车钱)啦!当然怎么可以叫我出呢?自己出,是不是啊!这一条不能算我的啰!

所以“如镜像现心,无始习所熏”:谓一切法如镜中像,现于如来藏心之中,本无所有。此乃由无始世来妄想习气之所熏成。是很可怕的,所以人一念之间就可以毁掉一个人,毁掉一辈子,那个观念转不过来,如果这个小女孩,她观念转得过来,爸爸骂我是为我好,对不对?爸爸骂我,是希望我将来嫁一个好男人,对啦!说实在话,十几岁抽烟,有时候抽烟不是什么大过啦,不过不太得体这样子,爸爸是为我好,这个孩子如果会回光返照的话,今天两个不会死啊!故意去开得那么快,跑去撞车一下子就,那个摩托车撞得稀巴烂,所以生死在一念间,解脱也在一念间,所以佛法叫你“转识成智”,转凡成圣,转有为契入真如的无为,转烦恼成为菩提,这个是学佛的目的,所以如果有人说,哎呀!学佛的人消极,喔~那这个不懂佛法,佛法是最积极的,面对生老病死,解决这个人类最遗憾的这个区块,没办法解决生老病死,你书读到博士,你什么时候老师教你解脱生死啊!有吗?没有,都是教你如何赚钱,如何教你当医生,如何教你当会计师,如何教你当Engineer工程师,没有人教你了生死啊!没有。

“如实观察者,诸事悉无事”:若以正智如实观察者,则如来藏中迷悟生死之事,亦即(也就是)一切镜中像之事,皆悉无事,皆不可得。“不见我真实”:不见我所指示之(的)真实。“真实”者,就是真如实际也。也就是涅槃的意思。“心为工伎儿”:工伎就像魔术师一样的,第八意识心为工巧之(的)伎儿,就是他很会变现东西,能变现一切。“意如和伎者”:“意”,就是指第七末那意(识)。谓第七识如附和的一种工具工伎者,以第七识依于识藏、缘于识藏,故如为与之唱和。“五识为伴侣”:前五识以缘外境,故为第八识之伴侣。“妄想观伎众”:“妄想”,指第六识。以第六意识缘前五识,而妄想分别之,故第六识有如观看众伎之观众。

【义贯】“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甚深”之“如来藏”,本性清净,由于随缘成染,“而与七识”共“俱”,此乃由于对内心外境“二种摄受”取著而“生;智者”如实了知藏性本净,“则”一切染净诸法悉皆“远离”不著。一切法犹“如镜”中之“像现”于如来藏“心”之中,本无所有,乃由“无始”世来妄想“习”气“所熏”而成。若以正智“如实观察者”,则如来藏中迷悟生死“诸事”实“悉无事”。譬“如愚”夫“见”人为其“指”示“月”之所在,而愚夫但“观”手“指”而不看月亮,而“不观”所指之(的)“月亮;顺着这个方向看月亮,他就不看,他就硬要看那个手指头,计著名字者”亦复如是,不能忘言契理,故“不”能“见我”所指示之“真”如“实”际。第八识“心为”如“工”巧之“伎儿”,能变现一切;第七末那“意”识则有“如”附“和”工“伎者”,以第七识依彼缘彼故;前“五识”以缘外境,故“为”其“伴侣”,相辅成事;第六意识“妄想”分别前五识,故有如“观”看“伎众”者。

诸位!这里刚好告一个段落,在座诸位!那么,讲几句重点,达摩大师从西天,就是天竺来到我们汉地,也就是中土,来到我们汉地这个中土,他带了一本经典,这本经典是什么呢?就是《楞伽经》,这个《楞伽经》,达摩大师走的时候交代慧可大师,这经典是这样,说:有无上的大法,让众生开悟见性得解脱的,就是这一本《楞伽经》,就是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,这本《楞伽经》,从达摩大师的言谈当中,他说:这一本《楞伽经》,能令无量无边的众生开悟见性,得大解脱,也能够得大自在,能救度无量无边众生的苦,这是达摩大师交代二祖慧大师无论如何,要把这一本《楞伽经》传下去,那么这个《楞伽经》传、传啊!因为它太艰涩、太难懂,非常难懂,同时中间又掉了很多的词句,实在是接不上来,所以自古以来,《楞伽经》出现大概有二十种注解,但是从佛灭度以后,没有一个人讲过《楞伽经》,从第一个字讲到最后一个字,没有,这本《楞伽经》本来是额外的,讲《楞严经》结束以后,我就看到很多的报导,说啊,干到这个老师三十年,都是五十几岁就退休了,我想人家老师五十岁就退休了,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咧?

那我把《楞严经》讲完就好了,后来又看看这个《楞伽经》,想说:要不然这个《楞伽经》交给法无师将来十年后去讲,目前他可能要讲这个,还有一点努力的空间,不敢说他不会啦!将来法无师十年后再讲讲看,后来想一想,这个十年后啊!这个讲堂会死很多人,也没办法活那么久,十年后到底要死多少人也不知道,一眨眼之间,那个人死,那个人死,一眨眼那个人统统死,哇!那这样不行,还有十年后呢?那么还要再努力,要不然,我呀!是不是再努力一下,因为这一本经典它太重要,叫做Very important!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,那么这样子来讲,要退休嘛!退下来要退得心安理得,如果我退下来的话,(还是要)能够让整个法继续传递。好了,这个因为今天这是提早结束,那么我讲一讲《楞伽经》的重要,希望大家发发心,本着佛弟子,一本初衷,热爱咱们正法,应当出钱出力,所以这个《楞伽经》,我们也准备开始要上字,要做出来,也请大家发心助印。

诸位!请合掌!愿以此功德,消灾在座诸位法师、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,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。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。下个礼拜六要上课,下个礼拜天要八关斋戒,今天到此为止。好!下课!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伽经一二三四五目录 01-127(未完)

楞伽经 127:你现在的一举一动一个造作,统统影响到你临命终往生

楞伽经 128:法身意思就是:得大解脱、得大自在,证量的解脱境界

楞伽经 129:如来的法身跟解脱、法身跟涅槃,是非异非不异

楞伽经 130:停留在经典上看看、说说是很悲哀的,经验第一义谛才是可贵的修行

楞伽经 131:正统的正知正见的法师和居士都是以法为乐,以传法身慧命为己任

楞伽经 132:比丘要试验自己的定力,远远不如远离女众,比丘尼也是一样

楞伽经 133:修行人以无相见者为殊胜,就是见一切法非相,见一切法空相

楞伽经 134:你要能放得下,不必跑到千里参名师,放得下你的心就是你的善知识

楞伽经 135:佛法是纯阳不是阴阳,修阴阳法不符合佛的正见和戒律的

楞伽经 136: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,佛陀把最严重的断灭见排在第一

楞伽经 137:说去极乐世界其实是一种转化的工程,心一直转化变成净土的因

楞伽经 138:说我永远爱着你那是骗人的,不要期盼在某时空定位某事情是永恒的

楞伽经 139:如果弃舍了一切有为度化众生之事,佛种就会断,弘法利生很重要

楞伽经 140:好的习惯你要培养,恶的事情一点都不能去做,会变成习气很难断

楞伽经 141:无间的修行就是修行充满念念般若智慧不被烦恼所间隔,念念起观照

楞伽经 142:把别人判为魔道或者是不对,认为我就是真,这个就是魔的心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